宋朝
李石在他的<續博物志>一書也記載:"茶出銀生諸山,采無時,雜椒姜烹而飲之."這段話與唐代樊綽所記載大同小異,似乎是引用了他的說法.可見宋時云南省茶葉仍沒有固定的名字。
普洱茶雖然已自唐時,極遺憾的,唐代茶圣陸羽在他的<茶經>中,介紹了十三個省份,四十二州的名茶,惟獨漏了云南省銀生城的普洱茶。
然而,到了今天最能承接唐宋時團茶衣缽的,卻是云南的普洱茶。
從茶文化歷史的認知,茶興于唐朝而盛于宋朝.中國茶葉的興盛,除了中華民族以飲茶的風尚之外,更重要的是因為"茶馬市場"以茶葉易換西蕃之馬,對西藏的商業交易,開拓了對西域商業往來的榮景."西蕃之用普洱"一句話,有了鐵證事實。
元朝
在整體中國茶文化傳承的起伏轉折過程中,是特別平淡的一個朝代,可是對
普洱茶文化來說,元朝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光景.我們習慣將普洱茶的起源擺在三國時代的"本武候遺種",其實可以將普洱茶的根本追溯到中國茶的第一人時期,不管他喝的是那一棵茶樹的茶葉,必定是云南大葉茶種的后代,也就是普洱茶.因為
云南普洱茶是用大葉種茶,也是最原始茶種的茶菁制成的.所以中國茶的歷史,就等于是
普洱茶的歷史。
可是元,明以前喝普洱茶,都是沒有"落款"的普洱茶,也就是有其實而無其固定的名稱,對普洱茶的品茗者來說,是一大憾事!
我們從歷史傳承的共鳴而產生美感和滿足,往往跟這個歷史傳承存在的確實性是有著正面密切關系.比如,兩把相同的古壺,經鑒定同樣是出自陳鳴遠的真品,而一者有款,另一者則無款,當然有款者價格會比較高.因為有款代表確實性較高,較容易引發更高的美感.自從元朝的普茶得到正其名之后,使喜愛普洱茶品茗者,增加了一份"名正言順"的歸宿之美。
元朝有一地名叫"步日部",由于后來轉音寫成漢字,就成了"普洱"(當時"洱"字無三點水).普洱一詞首見于此,從此得以正名寫入了歷史.沒有固定名稱的云南茶葉,也被叫做"普洱",純厚濃釅的普洱茶逐漸成為西藏,西康,新疆等地區以肉食為主的兄弟民族必需食品,也是該地區市場買賣的必需商品.普茶一名也從此名震國內外,直到明朝末年,才改為叫普洱茶。
明朝
萬歷年間(公元1620年),謝肇淛在他的<滇略>中有記載:"士遮所用,皆普茶也.蒸而成團."這是"普茶"一名首次見諸文字.明朝末年方以智在他所撰稿,由他的兩個兒子方中通,方中履于公元1664年出版的<物理小識>中記載了:"普洱茶蒸之成團,西蕃市之","普洱茶"一名正式有了文字可參。
明太祖朱元璋還是放牧牛童時期,就看不慣人們制作團茶,以斗茶為樂的奢侈生活.立位后首先廢團茶而興散茶,于1391年下令改革貢茶"罷造龍團,惟采芽茶以進",來帶動平實樸素的社會民風.中國各種茶都改頭換面,惟有生產在南方邊陲地區的普洱茶,由于明朝政令鞭長莫及,所以仍然保有古意盎然的團餅茶型。
明朝,茶馬市場在云南興起,往來穿梭云南與西藏之間的馬幫如織.這些馬幫一來一回,需走上四五千里路,足足等于唐三藏取經的歷程。
商人運來大批毛皮,布匹,紙張,刀具,還有馬匹等日用品將交換到的茶葉,以人背馬馱運回去。
因為交通人馬車輛很多,走出了專業的道路.其中有一條由西雙版納的六大茶山南端易武鎮,北上經普洱鎮,經大理到達麗江以南,至金沙江邊的石鼓鎮.那些走在云南境內的,我們習慣稱之為"古茶道".由易武鎮通往石鼓鎮是一條鋪著石塊的,叫它為"石塊古茶道".再由石鼓鎮通過西藏拉薩直達印度,這條在云南境外的,我們叫它為"茶馬大道".當然,古茶道,茶馬大道并不只一條,還能通往緬甸,也有通往越南的茶馬大道。
在茶道的沿途上,聚集而形成許多城市."普洱府"由"步日部"改名以來,漸漸開拓成為云南茶葉最主要的集散中心,慢慢讓商人感覺到,云南茶葉和普洱府連成一體,有了普茶一名。
后來到了明朝末年,再更改為"普洱茶".凡是云南境內,由喬木茶樹的茶菁制造的茶品,一律通稱為普洱茶.以普洱府為中心點,透過了古茶道和茶馬大道極頻繁的東西交通往來,進行著龐大的茶馬交易.蜂擁的馱馬商旅,將云南地區編織為最亮麗光彩的歷史畫面。